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工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取得了斐然成就又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应对新发展要求的必然措施,能够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伟大成果、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奋斗目标中提供话语支撑。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创话语的生产传播以及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塑造的深刻共同性为话语体系构建奠定了可能性。加快构建这一话语体系,就要在实践推进中遵循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主导原则、在内容阐释上坚持创新理论的自觉、在传播载体上实现立体多样。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体系建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1]如何以之为遵循并有效化解民族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破除前路各种障碍,关系到民族和谐、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解决这一问题,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一种有效途径。建构起一套结构完整、内容完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全面彰显其蕴含的思想、知识、理论与所承载的价值观念等,使我们党在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民族工作理念、价值追求、工作方略、宏大目标等能够深入各族人民,并在得到深刻认同的基础上以之为指导不懈共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和民族事业新成就,首先要紧密结合中国现实而明确建构这一话语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把握总体实践方向。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构建话语体系是抓紧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应然要求,能够以话语保障全社会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伟大成果,以话语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不断深入,以话语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奋斗目标的社会合力。
(一)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伟大成果的话语保障需要
建构话语体系为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践成果提供话语保障。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历朝历代皆对之十分重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长期进程中也始终将处理好民族问题摆在重要地位,开创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并取得了众多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新的时代条件中形成了巩固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发展、深化民族交流等方面新的实践成果,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给愈发充分,特别是我们坚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各民族的共同推进,完成了精准脱贫工作。党在领导百年民族工作中取得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系列实践成果,深刻理解系列成果是促进事业深入发展和取得新成果的必然要求,需要有专门系统的话语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在我们党和人民不懈推进特定事业过程中形成的话语集成,是我们党和人民取得的实践成果的话语表达,其能够系统总结党和人民取得的系列实践成果,能够阐明系列实践成果之所以取得的内在因素,通过话语保障广大人民全面理解取得了什么样的系列实践成果和原因所在,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建构话语体系为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理论成果提供话语保障。“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3]我们党在取得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践成果的同时,更将实践经验等进行总结上升,形成了理论成果,其体现在我们党处于继承发展中的民族理论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进行了深刻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特别是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述并将之确定为工作主线,明确阐发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我们党在长期事业建设与奋斗中形成的民族理论的外在表达,既以专门话语深刻总结民族理论的丰富内涵,又以通俗易懂和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阐释民族理论,更通过多种媒介途径传播宣传民族理论,为广大人民深刻理解民族理论及其成果提供话语保障。
建构话语体系为澄清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外部污蔑提供话语保障。出于国际竞争、意识形态偏见、国家利益冲突、霸权思维等因素,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话语构陷始终存在,以涉及多领域的种种谣言抹黑中国国际形象,煽动内部分裂势力等是常见手段。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4]在民族领域,一些西方国家虽然自身在轮番采取种族主义、文化多元主义等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而收效甚微,出现了苏格兰地区的“独立”公投、美国黑人白人冲突等深刻的民族问题,但仍旧长期利用民族以及与之相关的宗教、人权等问题抹黑中国,不休止地生产“种族灭绝”“种族压迫”“强制改造”等谎言,污蔑中国民族政策。面对来自外部的针对中国民族问题的谎言,必须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在国际舆论场扩大中国声音,使世界人民清晰把握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取得的系列实践与理论成果,展现真实中国面貌,以中国话语回应谎言、澄清污蔑。
(二)展现“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话语支撑需要
建构话语体系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话语支撑。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余年探索与创新,我们党确立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并且在社会各界形成了广泛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将在当下以及未来长时间中得到不断巩固。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观反映,本体的建设对铸牢作为其主观反映的意识具有基础性意义。同时,意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其反映本体得到建设发展,使中华民族能够始终以稳固的共同体形式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开辟未来新事业。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丰富又包含诸多方面,其建设推进又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种种挑战,需要有理论话语为其提供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我们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有关民族问题的思想、理论与知识等的外在表达,其承担的重要使命就是以话语使思想等成为直接现实。以话语集群清晰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重要意义、方法策略以及民族工作所积累的经验等,能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提供方法论等方面的指导意义以支撑发展进程平稳推进。
建构话语体系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价值话语支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5]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各族人民在百年奋进中不断夺取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利,找到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样必须明确建设方向,在方向指引下走正确道路。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各项事业中有着总揽全局的领导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处于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有着建设成果惠及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也只有始终坚持并鲜明表现这一价值追求,才能同各族人民不断取得建设新成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一个话语集合,包含着我们党的民族工作以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话语,是我们党在当前以及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以价值追求所引发的陈述整体全面彰显了为人民的价值追求和归宿,为建设事业始终处于正确道路提供话语引领和支撑。
建构话语体系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话语支撑。“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5]我们党和人民长期奋进的历史与现实时刻在证明唯有以昂扬精神面貌应对一切困难,才能开辟事业新局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我们伟大事业的重要环节,能够在经济建设事业、政治建设事业以及生态环境事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与其他各方面事业处于相互影响中,面临着共同的事业大环境,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效化解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风险,需要在前进道路上不断破除各种障碍,具备饱满的斗志和斗争精神等不可或缺。精神是人的意识观念层面的存在,其必须通过一定话语才能得到表现,实现与实践层面的深层互动。一种特定的精神并不是一经产生就能够广泛地在人民群众中得到理解与认同,而需要经过话语阐释促使其广泛深入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包括精神话语,这种精神话语在呈现我们党和人民开辟和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得到显现,融合在理论话语中又由实践成果等方面隐含。这种精神话语既总结过去如何因精神而取得成功,又总结我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精神,既在话语阐释中明确精神涵义,又使精神在全社会得到更深入的理解与认同,使当前与将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始终具有坚强的精神支撑。
(三)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的话语凝聚需要
建构话语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提供成果激励。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基本确立了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基本原则,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确立为鲜明目标,并在其后的各个历史时期贯彻丰富这一基本原则和鲜明目标。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深化我们党对基本原则和鲜明目标的理解与追求,明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伟大力量以保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巩固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局面并以之促进实现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能够提供成果激励,这种成果激励是激发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有利因素。以话语体系表现的种种成果使各族人民进一步确信当前幸福局面由过去奋斗所创造,进一步确信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不懈奋斗能够实现将来更美好的生活和享受更大的成果,从而在成果激励中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而努力奋进。
建构话语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党全社会长期以来的美好追求,是系统宏大的伟大事业,必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到达梦想的彼岸。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拥有14亿庞大人口的国家,要将全社会凝聚起来向着同一目标奋斗,在全社会形成对同一目标的深刻共识是必要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重在全面系统表达我们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丰硕成果,更重在以话语传播使广大人民深刻理解丰硕成果,重在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意义、方法策略、价值追求等,更重在以话语推进建设进程。不论是总结经验并使各方面成就得到深刻理解,还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能够在话语表达与传播中使各民族理解认同并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观念,认同并坚定践行“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促进各民族在具有广泛共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巩固相互团结,在团结奋斗中向着实现近代以来我们一致的美好梦想而奋斗。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构的可能性
基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伟大成果、不断推进各民族在长期历史中深刻塑造的共同体建设进程并稳步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奋斗目标的现实需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具有必要性,并从中挖掘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性。
(一)根植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现实是建构话语体系的内容源泉
社会实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得以产生的根基。话语体系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具体涵括话语者(谁说)、话语理念(为了谁,关涉话语者的价值取向)、话语内容(说什么)、话语情景(在何种情境下说)、话语对象(对谁说)、话语方式(如何说)、话语目的(有人愿意听,这对于话语主体而言就是一个掌握话语权的问题)等要素”。[6]从构成要素来看,话语体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根本决定于社会实践。话语者和话语对象是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以实践为生存方式,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生活资料、只有以社会实践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话语理念、话语内容作为一种意识,必然受到物质条件的深刻制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产生。话语情景是根据需要而创设出的实际环境,必然需要借助物质性的条件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创设。话语方式同样需要借助物质性的媒介、工具等,具有深刻实践性。话语目的在深刻体现实践性并且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的话语体系的各要素共同作用之下才能得到实现。从构成内容来看,“话语体系是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表达体系的结合”。[7]不论是价值体系、知识体系还是表达体系都产生于社会实践基础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具备一般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内容,同样深刻决定于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实践,脱离了工作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就无从产生。其只有在人们从事相关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才能从工作实践中产生特定的思想、理论与知识,才能产生特定的价值理念等,也才能保障话语体系得以运转和话语得以传播必需的物质条件。
新时代民族工作现实构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内生动力。话语体系既产生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我们党和人民在各方面事业的实践具有新的要求。具体到民族工作领域而言,我们更需要有力应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国内来说,我们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工作如何为其凝聚广泛社会共识,团结广泛社会力量尤为重要。当前民族工作总体向好的同时又面临着“五个并存”的局面,“三股势力”的不轨图谋长期存在,错误的民族思想仍有残余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以使中华民族团结稳定的局面长期向好也尤为重要。从国际来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与局部政治充满不稳定的局面下,中国遭遇诸多打压和挑战,长期遭受话语诬陷,一些国家长期为中国制造话语陷阱,同时中国的话语回应与澄清力度欠缺并且国际话语权不足,对民族工作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造成阻碍。在新的方位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局面激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内生动力,要求以话语体系的构建有力传播原创话语,使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民族理论、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充分外化为原创语言,有力解释指引民族工作实践,澄清民族工作领域存在的错误思想,抵御风险挑战。要求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力,使展现中国民族工作真实面貌与重大成果的原创话语在国际交流中得到充分传播,使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有力回应外部对于我国民族工作的构陷与话语污蔑。
(二)聚焦于原创话语是建构话语体系的关键核心
原创话语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生命力。话语体系必须使所表达的特定思想等为人们所接受,其强大生命力才能得到显现。使其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需要在时代发展中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一方面是善于使用具有时代特征和人们喜爱的传播手段,另一方面是聚焦于话语本身,即话语所表达的思想等能够如实反映现实,话语表达的语言结构形式等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相较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在话语体系是否具有生命力中具有更为基础的作用。“话语是指由同一事物引发的陈述系列整体”[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是对我们党的民族工作以及其下涉及的诸多方面事物的陈述系列。我们党的民族工作以及其下涉及的诸多方面立足于中国实际,具有许多自身特点,同时又处于中国长期发展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只有以符合现实情况的原创话语来阐释才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更具生命力。原创话语既扎根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又继承发展中国在长期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与价值观念,既以中国人民熟悉的语言结构形式来组织话语,又充分使用中国人民乐于接受的形式来传播话语,从而使话语对中国现实具有更佳解释力,使话语所承载的价值观念等符合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遵循和追求,最终达到话语能够被广大人民深刻认同,并将话语所承载的思想性内容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进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生命力得到充分展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创话语生产与传播方兴未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作为一个话语的集合系统属于宏观层面,其下包含了诸多微观层面的话语表达,也是对我们党聚焦于民族工作话语生产的继承与发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9]我们党历来重视并且坚持在时代发展和继承中创新思想理论,在民族工作领域,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皆创造了基于时代条件的思想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话语,如“中华民族大家庭”“三个离不开”“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区域自治”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审视民族工作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新的话语表达。既包括了总体规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等原创话语,也包括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四个共同”等微观层面的话语。同时,学术界也积极响应我们党在民族工作领域的新话语表达,以学术力量阐释推进原创话语生产,“若隐若现地呈现几种有所区分的理论认识趋向,可大致概括为‘民族团结话语’‘国族建构话语’‘共同体建设话语’”。[10]在我们党和学术界推进原创话语生产的同时,原创话语的传播也在进行,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又如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1]一些高校开设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门课程等,对有关原创话语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另外,学术研究本身也具有传播原创话语的功能,也正是原创话语的生产与传播为构建话语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指向于增强各民族的“共同性”是建构话语体系的价值内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鲜明指向共同性。“话语体系是由‘物质性/硬性’的‘交际体制’(如组织、机构、制度、平台、媒介)和‘精神性/软性’的‘交际原则’(如概念、范畴、理论、规则、策略)组成的综合系统。”[12]一个话语体系要表达的价值观念等集中体现在核心的标志性的概念范畴等方面,同时一个话语体系具有宏观与微观等层面的话语,只有把握住宏观层面的话语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标志性的概念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其也是话语体系中宏观层面的具有统领性的话语并且鲜明指向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使各族人民更加明确彼此之间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共同性,进而共同维护巩固发展共同的利益与前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在其标志性话语与概念鲜明指向增进共同性的基础上必然也要鲜明指向共同性,必然要在话语传递中表达增进共同性、在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中更好创造共同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
中华民族具有的深厚共同性涵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价值内蕴。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融合塑造了中华民族并且其在近代中国遭遇沉重外来压迫的境遇下得到更进一步凸显,由自在的实体成为自觉的实体,塑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共同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3]辽阔的疆域是我们共同开辟的,在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世居地域不尽相同,经过地域迁徙或者战争冲突融合等,在统一的中央王朝下确定了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地理版图。各族人民共同培育了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从来都不是哪一个民族的独唱,而是各民族的合唱,各民族皆为中华民族向前发展贡献了力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具备丰富内容,既包括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史诗,也包括了汉族所创造的丰厚文化作品。各族人民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如我们历来推崇遵循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各个民族的一致认同,如在近代中国遭遇沉重屈辱中形成的抗战精神等伟大精神是在各族人民团结抗战并创造诸多感人事迹中形成的。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疆域、历史、文化与精神,由彼此间的紧密联系而享有一致的根本利益和发展前途,这种深刻的共同性决定了我们一切事业的发展必须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我们一切事业成果必须由各族人民共享,涵养着中华民族话语体系的价值内蕴。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性
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加强和改善民族工作并进一步促进其他各方面事业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梦想的需要,在各族人民的长期努力与实践中具备深厚可能性。进一步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使其充分发挥系统功能,更需要在实践推进中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提升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丰富传播载体,以使话语体系更具理论的解释力、穿透力和实践的辐射力。
(一)话语体系建构原则上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
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要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导原则。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所表达的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等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所包含的道德、艺术、哲学等内容作为人的思想的表达,背后隐藏着人的特定价值追求,如一种思想是要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还是要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意识形态还具有不同的层级,一个社会并不仅仅存在一种意识形态,往往是多种意识形态并存和交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塑造传播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使其能够广泛引领社会思潮、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导向,也正是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和为广大人民谋利的价值导向才使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引领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必须正视自身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并自觉对标党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坚定明确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的民族工作是为了实现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民族工作与其他各方面工作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遵循着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进一步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始终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在话语构建中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确保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及民族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始终由各族人民共享的实际成果。
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原则。这一特殊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遵循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主导原则决定了其构建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我们党在百年斗争中创造了符合中国现实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主流意识形态,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力保障了意识形态安全,缺乏党的领导便无法取得现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种种成就,遵循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主导原则就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只有坚持我们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属性才能在贯彻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针与执政政策等方面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得到全面彰显。这一特殊话语体系扎根于我们党领导的民族工作实际决定了其构建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我们党在同人民团结奋进的百年历程中始终重视民族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不断取得新成就,使民族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党的领导是开创新局面和取得新成就的坚强保障,基于我们党领导的民族工作实践而构建的话语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特殊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的一部分决定了其构建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包括其中。我们党对此有着明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相关的论述和强调,党和政府制定了政策文件,采取系列措施加以保障。我们党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领导力量,为其提供了指导思想、方法策略、物质条件等方面的保障,置于其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构建必然也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话语体系内容阐释上的理论创新自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内容阐释要归纳实践成就,突出理论优越性。话语体系负载着自身的使命与任务,包括教化民众、整合社会力量、推进实践发展等。这要求话语体系中的话语具备解释力、吸引力,进一步要求在理论创新中归纳实践成就,在实践成就中凸显理论的优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根植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现实,也与我们党长期推进民族工作的实践紧密联系,其内容阐释既要鲜明表达当前我们党的民族工作所取得的实践进展,又要科学归纳不同时期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所取得的实践成就;既要阐释清楚我们党的民族理论的形成历程,又要解释好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民族理论的特点;既要说明我们党的民族理论的中国特色,又要说明实践成就与个人发展的紧密关系。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内容阐释还要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成就。于内部而言,要深入我们自身长期推进民族工作的实际,全面总结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在话语表达中凸显理论的优越性,廓清民族工作领域存在的一些针对民族关系及其他方面的错误思想言论,避免外来思想在中国现实的错位嫁接等情况。于外部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舆论场充分彰显中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有力回应一切对于中国处理民族事务的污蔑,传播好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方法等,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内容阐释要形成话语自觉,体现理论创新性。话语体系要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必须使其所表达的理论等始终处于创新发展中,始终能够科学回答现实问题并指导实践,这要求随着时代发展并结合民族特色与世界环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同时,“理论形态的话语是话语的一种层次”,[8]理论创新也必然要求在话语自觉中创新话语。首先,要在坚持时代性中以话语自觉体现理论创新。任何话语的产生并最终达到理论形态都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实践作为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切实把握实践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切实把握实践面临的现实条件与需求等,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话语和理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整体实践环境发生了改变,具备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又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必须认真把握现实情况,进而创新话语和理论。其次,要在坚持民族性中以话语自觉体现理论创新。任何理论都需要以话语进行表达,由于理论产生于特定国家、民族之中,深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由于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各具特点,所以话语的生产必须符合民族习惯,理论的表达必须符合民族特点。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民族性,以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语言进行内容阐释,创造体现中华民族特点的创新理论。最后,要在坚持世界性中以话语自觉体现理论创新。21世纪的世界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方面的交流联系日益紧密,彼此学习借鉴日益加深,同时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构建话语体系是必要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要自觉地吸收借鉴国外话语,转化国外有关民族问题的概念、范畴与理论表达等,从而使创新理论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范围内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使具备世界性的创新理论能够在国际范围内接受,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三)话语体系传播载体的立体多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要借助传播载体展现话语力量。话语体系具有多种功能作用,发挥功能作用的依靠之一是话语,当人们对特定事物的一系列陈述得以形成后,事物与有关这一事物的陈述便相互影响,事物影响着陈述的形成,陈述又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并且在发展中,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更多受到陈述的影响,此时,作为由“同一事物引发的陈述系列整体”的话语就具有了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力量。特定主体将特定话语进行广泛传播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和认同,以一种独特力量塑造着人们对特定事物的认识,话语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就得到发挥。在这个过程中,话语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将对于某一事物的陈述系列传递给人们,才能影响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从而显现话语力量,实现话语体系的功能作用。话语得以在各族人民中传递,借助一定形式的载体是必要条件,因为话语的构成要素之一语言必须要借助载体才能实现更深入更广泛的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要展现话语力量,以其所承载的理论话语、价值话语、精神话语等来塑造各族人民对民族工作领域所包含的诸多事物的认识,发挥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工作,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同样必须借助于传播载体,将我们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方法、价值追求等明确传递给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接受认同并在其指导下从事民族团结的实践活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要充分运用立体多样传播载体。传播载体或者媒介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并且每一历史时期的主要传播载体各有不同。21世纪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时代,从而使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载体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产生了诸多新兴载体。同时,伴随新兴技术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载体在民族领域的使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必须科学审视当今时代传播载体格局,充分运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兴载体,如新媒体、短视频等,并且要针对互联网平台中对民族领域所呈现的不利因素等在传播好民族团结故事中做出有针对性的规避和澄清。在充分运用新兴传播载体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同时,传统的传播载体如报纸、电视、杂志等也需要充分运用,一方面,传统的传播载体经过长时期的运用积累了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丰富经验而具备更好的操作性;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群对传播载体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不同,只有综合运用立体多样的传统传播载体和新兴传播载体才能扩大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传播的受众群体。在运用立体多样传播载体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国际和国内传播做出精细区分,如在国际传播中由于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在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中还处于劣势地位,应当积极学习借鉴话语权塑造较为成功的国家所采取的传播策略和运用的传播载体,进一步扩大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在国际上的传播范围,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传播好中华民族的声音,展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0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99,8.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47.
[6]刘小燕,赵甍源,李静.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内涵、形态与构建思路[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6).
[7]唐润华,曹波.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7).
[8]杨生平.话语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6).
[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9.
[10]郝亚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话语趋向[J].民族研究,2022(04).
[1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001).
[12]施旭.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12(004).
[1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
The Threefold Dimen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Zhao Xin-guo,Chen Jing-song
Abstract: Ethnic work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and is facing new requirements for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iscourse system to firmly build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response to the new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nd can provide discourse support in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cause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ant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realizing the goal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is one family and work together to build the Chinese Dream”. The practical promotion of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original discourse of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profound commonality shap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ve laid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discours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leading principle of mainstream ideological value in practice, adhere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content interpretation, and realize multiple dimensions in the communication carrier.
Keywords: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discourse system; 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e path
(责任编辑:李晓婧)
初审:白虹雨;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